近日,工信部正式启动2015年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和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在工业强基专项行动中,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力争实现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自主保障,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智能制造上,通过试点示范,关键智能部件、装备和系统自主化能力大幅提升,将加快推进高端芯片、新型传感器、智能仪表和控制系统、工业软件、机器人等智能装置的集成应用,提升工业软硬件产品的自主可控能力。
这两份文件为国内IT产业提供了巨大动力和信心,“核高基”等领域国产化替代浪潮将越掀越高。在机遇面前,我国IT企业大有可为,也要顺势而为。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具有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关键制造环节智能化为核心,以端到端数据流为基础、以网络互联为支撑等特征,可有效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
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将紧抓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力争实现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自主保障,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有力保障制造强国建设。
实际上,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产业革命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业界游戏规则也随之发生巨变,市场不断上演着革命与被革命的故事。变革时代充满了风险,同时也充满了机遇,对还未在全球核心舞台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内IT产业而言,无疑是机遇大于挑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在此背景下,国产IT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
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国IT产业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越来越多的国产操作系统进入国家正版软件采购目录。基于国产CPU和操作系统的办公信息系统开展试点示范。国产多模4G芯片、高端移动CPU芯片开始成熟商用。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总规模达到14万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万亿元,同比增长9.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7万亿元,同比增长20.2%。
不过,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一些行业例如电信和金融的核心系统依然由国外企业把持。国内IT企业的高端突破仍然任重道远。其中质量与品牌建设至关重要。
最近,国内IT圈里出现了一些奇怪的声音,国内一家知名的基础软件企业负责人告诉笔者,有些国内企业觉得因为有了“国产化”的“保驾护航”,在产品质量上就可以降低标准,“反正为了信息安全要用国货”!这种观点其实是致命的。国产IT在突破高端,树立信心的同时,还要牢记产品质量这一根本,不能因为看到国产化趋势就“忘本”,就降低质量要求和标准。不管企业和行业应用什么IT产品,国外的还是国内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信息化带来的问题,若降低了质量标准和服务等级,产品肯定会被弃用,从而对品牌造成致命伤害。因此,对于国内IT企业而言,应该抓住国产化的发展契机,加强自身产品。只有过硬的产品才能获得最终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主管部门,工信部在启动工业强基专项行动的同时,还将加强工业质量品牌建设,深入推进对标和达标工作,提升基础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和寿命。相信在产业链共同努力下,2025年国产化替代目标定能实现。